2020年7月13日 星期一

葛一龍

【過曾波臣淮上居因乞小影】  葛一龍
雨中曾別去,今復雨中過。
已覺歲時遠,轉憐丘壑多。
置予堪在此,問爾欲如何?
不然湖水上,隨意攬烟蓑。


葛一龍 (1567-1640)渴望曾鯨為他畫像,他只信賴波臣的對人的寫真。他是蘇州人,特別往北到淮上畫家的居所求他留影。上次再見時下雨,今天見面也下雨。穿過時空,我把自己放在這兒了,看你如何處置。要不就像湖上的輕烟般隨意變出一番景色?
他在78cm長,寬31cm的空白中倚書坐臥,表情專注,彷彿聆聽。
曾波臣又讓一隻鞋頭在袍下露出,巧妙地平衡人物姿勢,穩穩安置在愜意的重心。觀者注意力流動主角周身後最後自然𣿬集在眼神。





葛一龍像畫於萬曆四十二年,五年後他帶著畫像北上京師。那年正月十六夜,他去北京城北的金剛寺看主持蘊璞,禪寺裡上元節的燈光很通明。二月二十二日他再訪蘊璞,也留下一詩,保留在【帝京景物略】中【城北內外】之【金剛寺】一節。葛一龍進京是為了援例謁選,典選者是范景文,他們因此結識。范景文與米萬鐘相熟,那時米萬鐘在今日北大校園西門內所築的勺園已成,他的崑曲家班很出名。

葛一龍肖像上米萬鐘,范景文和周之綱的像贊,應該是在一次勺園聚會中寫下,日後圖紙上部遭水劫,三人字跡去了大半而殘,索性未傷及葛一龍毫毛。王思任(字季重,1572-1646)後來在剩下的空白中,寫下他與葛一龍的三面之緣,那是王思任十七歲時(萬曆二十年,1592)居住在長安的故事,二十出頭的蘇州葛一龍四處壯遊,讓苦讀準備科舉的王季重印象深刻難忘。王思任雖是紹興人,卻因家境貧窮,十四歲起在山西北部罕山的寺院中讀書,十七歲移居長安,十九歲舉鄉試,二十歲成進士。為畫像題款時,昔日少年已成名了。

張卿子

天啟壬戌中秋曾鯨寫
题款:天启壬戌中秋曾鲸写。 朱白文方印"曾鲸之印"白文方印"波臣"。

張卿子在呼之欲出的空白裡。

曾鯨寫真完成,張卿子含笑收下,卷起收藏。

畫家在小像之上特別留出幾乎畫絹一半的遼闊天頭,張卿子保留下來,沒邀相識者題像讚,或者由他人補上風景,像曾鯨另外兩幅名作中葛一龍的滿佈題款,以及置身山岩的顧夢遊。
百年後乾隆年間有緣一睹張卿子
張卿子 曾鯨作品
寫真的當時名流寫下他們對畫中人詩的感覺,在原畫天地的上下左右密密麻麻裱成一幅。張卿子與他的空白被尊重,框在後世目光之中。

他大概是「散逸」的最真詮釋。張卿子不是枯枯地站著,而是在左腳正移出一步時被曾鯨叫住,他的手剛好順下長鬚末梢,長得驚人的爪,比王時敏握著拂塵的手爪足足長三倍。眼睛正視前方與他對看者,目光親切,面容疏朗和平,細看美髯中的雙唇嘴角微微上揚,原來這是張卿子的笑容。面帶微笑,多麼現代感的肖像表情。

當照相術剛出現時,所有被攝入的靈魂都以最中立的無表情入鏡,有如死者放下一切的最後中立,他們只是活著而已。從中立到微笑,從微笑到誇張鬼臉,人們留影的概念從靈魂被攝的神聖到靈魂出竅的娛樂。

古典肖像畫中的微笑者極少見,但曾鯨留下的數幅作品中,張卿子的和煦淺笑,顧夢遊開心的滿面笑容,是他們的個性也是畫家的能力,讓對象自然流露本色。還有另一幅應該也有笑容的肖像,是1634甲戌年十月西湖定香橋,曾鯨為趙純卿所寫之照,記錄在張宗子「不繫園」中,歡聚之中陳老蓮為趙純卿畫古佛(想像那佛的線條和姿態多麼精采),波臣為純卿寫照,可見曾鯨寫照可以「即興」,「即席」,短時間完成,可能又是一幅置身空的單純人物,最重要的臉部,張卿子畫軸長111.4cm,人約41cm,臉部五公分大小,如此小面積裡全面表達出如真人的容顏和個性和心情。而那雙直視出畫絹的目光,無論觀者從什麼角度窺視,張卿子都在看著你微笑。

2015年在台北何創時基金會的明人書畫展上,赫然看到張卿子。彷彿在街上瞥見老友。完全同一個人,但置身老松下。鬍子長長了,頭與身的比例差了,人顯得寬矮。大概是臨摹複製之作,雖然還說是曾鯨所畫。


葛一龍

【過曾波臣淮上居因乞小影】  葛一龍 雨中曾別去,今復雨中過。 已覺歲時遠,轉憐丘壑多。 置予堪在此,問爾欲如何? 不然湖水上,隨意攬烟蓑。 葛一龍 (1567-1640)渴望曾鯨為他畫像,他只信賴波臣的對人的寫真。他是蘇州人,特別往北到淮上畫家的居所求他留影。上次再見時下雨,今...